星期五, 2月 26, 2010

基金真的是雞精嗎?

對於投資有興趣,但是又苦無其門而入的人,往往都是走向買基金一途,

希望透過基金背後的專業經理人,讓自己達到穩定獲利的目標,

雖然曾出現過Peter Lynch這樣偉大的基金經理人,

但是更可能的狀況是,當你買了XX評比為五顆星的基金,懷抱希望可以長抱獲利時,

每隔幾年的股市大跌就把你狠狠打醒,而且你會發現,排名前幾名的基金,每年通常都不一樣。

其實最主要的原因,在於基金的設計制度:



基金本質就是一籃子股票所構成,因此買進基金,就等同於請人幫你把這筆錢買進一堆股票,

而,基金公司的獲利,主要來自於每年收取的保管費,因此要提昇獲利,就是要讓基金規模愈大愈好,

而規模要大,就是靠績效吸引資金,所以大多數的基金就自然變成短線獲利的追求者,當股市是牛市時所有基金都賺錢,

但熊市時基金經理人卻不會提醒你最好出場一趟,最後抱上又抱下,等到虧損到受不了時,剛好就殺在最低點,

而且熊市時基金本身也受政策限制,最少需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,因此熊市=基金虧損,成了必定的宿命。

最嚴重的是,基金賺錢時要付保管費,但基金賠錢時,可不會忘了少收一毛錢。

但,買基金的目的,不就是為了讓沒有選股能力的投資人,也有獲利的機會嗎?

而,基金的表現,怎麼變成要自己選好的基金,而且要自己選擇好的進出場點,這和自己選股又有什麼差別?

所以建議沒有選股能力的投資人,改買ETF,台灣最著名的就屬0050,
不必選股,指數漲它就漲,指數跌它就跌,

因此只要台股每次暴跌個3成後,將資金分三次攤平買進,

股市狂熱時就分批獲利,空手等待下次的暴跌,穩定獲利就是可預期的。

基金不像雞精那麼營養,別把基金當成雞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