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2月 26, 2010

基金真的是雞精嗎?

對於投資有興趣,但是又苦無其門而入的人,往往都是走向買基金一途,

希望透過基金背後的專業經理人,讓自己達到穩定獲利的目標,

雖然曾出現過Peter Lynch這樣偉大的基金經理人,

但是更可能的狀況是,當你買了XX評比為五顆星的基金,懷抱希望可以長抱獲利時,

每隔幾年的股市大跌就把你狠狠打醒,而且你會發現,排名前幾名的基金,每年通常都不一樣。

其實最主要的原因,在於基金的設計制度:



基金本質就是一籃子股票所構成,因此買進基金,就等同於請人幫你把這筆錢買進一堆股票,

而,基金公司的獲利,主要來自於每年收取的保管費,因此要提昇獲利,就是要讓基金規模愈大愈好,

而規模要大,就是靠績效吸引資金,所以大多數的基金就自然變成短線獲利的追求者,當股市是牛市時所有基金都賺錢,

但熊市時基金經理人卻不會提醒你最好出場一趟,最後抱上又抱下,等到虧損到受不了時,剛好就殺在最低點,

而且熊市時基金本身也受政策限制,最少需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,因此熊市=基金虧損,成了必定的宿命。

最嚴重的是,基金賺錢時要付保管費,但基金賠錢時,可不會忘了少收一毛錢。

但,買基金的目的,不就是為了讓沒有選股能力的投資人,也有獲利的機會嗎?

而,基金的表現,怎麼變成要自己選好的基金,而且要自己選擇好的進出場點,這和自己選股又有什麼差別?

所以建議沒有選股能力的投資人,改買ETF,台灣最著名的就屬0050,
不必選股,指數漲它就漲,指數跌它就跌,

因此只要台股每次暴跌個3成後,將資金分三次攤平買進,

股市狂熱時就分批獲利,空手等待下次的暴跌,穩定獲利就是可預期的。

基金不像雞精那麼營養,別把基金當成雞精了。

星期一, 2月 22, 2010

本金的加法v.s.乘法

對於資產的累積過程中,
薪資是"加法"、投資是"乘法",

假設起始本金為1萬元,

如果當年薪資再存入1萬元,則薪資對於本金的年報酬率為驚人的100%

而如果當年投資績效和股神一樣有20%,卻會發現本金只增加了少少的2000元。



為什麼有好的績效,卻比不上單純的薪資存入呢?

原因就在於本金規模的大小。

在初期本金小的時候,只要節儉一點,把大部份的薪資存到本金中,就可大幅提昇本金規模,也就是我所謂的"加法"

同樣在本金小的時候,就算再怎麼努力的提高投資績效,但是身為"乘法"的投資績效,對於小小的本金來說助益並不大。

而隨著本金愈來愈大,薪資的效益就遞減,反而是投資的乘法效果可以提高收益。



有些人終生追求交易的聖杯,妄想當個全職交易員而不再工作,但由上述的邏輯來看,往往還沒得到想要的年收入之前,就已經坐吃山空了。

因此建議大家還是努力工作,省下不該花的錢,可確保期初本金迅速累積,

在此同時用心學習投資,等到本金累積到一定程度時,

就是投資的"乘法"發威的時候了。


補充說明:
其實還有另一種方式,在本金小的時候有卓越績效,就是靠高勝率的短線投機,透過頻繁的小幅獲利來迅速累積本金,但前題是"你有一套大賺小賠的操作邏輯",每天殺進殺出的散戶,往往都以為自己是那萬中選一的人,事實上笑的最開心的是券商,與其去追求短線交易的聖杯,倒不如定期買樂透來的勝算大。

星期四, 2月 11, 2010

套利v.s.跑短線

老巴手上有許多公司不斷生出現金,


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有好的標的物,

因此他在資金閒置時,透過已知的公司合併公告,來獲取資金的短期報酬,也就是所謂的套利。

我自己喜歡將套利擴大解釋,我們所作的巴式投資,其實也算是套利,我們是套取"預期報酬高低"之間的價差,

我不認為套利和跑不跑短線有任何關係,因為巴式投資買的是內在價值不斷提昇的標的物,

因此真要等到"貴了、壞了、換更好的"的時機,可能要等上數年,運氣好一點也可能幾個月就超漲,所以投資時間長短不是重點,

重點是在於"用合理價位持有好股票"。

而一般散戶的跑短線殺進殺出,與其說是套利,倒不如說是賭博。

股價低於淨值的迷思

股價低於淨值,並不一定代表被低估,

舉個例子來講,

如果A股票每年的roe皆是1%,淨值為10元

如果你用10元買到A股,報酬率就視同roe,也就是1%

假設你用5元買到A股,報酬率=(10/5)*1%=2%

2%的低報酬率並不吸引人,

如果真的要學老巴早年的煙屁股投資法,

以舉例的A股而言,最少也要等它的股價跌到1元,

報酬率變成(10/1)*1%=10%,

而且要同時買進好幾種這樣的煙屁股股票,避免單一個股下市的風險,

但這是一種賺價差的策略,如果短期市場回復評價,才會有高報酬,

如果拖個10年才還它評價,則報酬就不怎麼樣了。

附檔的兩張圖,線條的斜率是投資報酬率

第一張圖是巴式投資的思維,好股長期持有,只要斜率保持夠大(該股票獲利能力不變),然後股價沒有超漲,結論就是抱愈久賺愈多。

第二張圖是Graham的思維,等待市場還它公道,追求短期的價差,抱愈久賺愈少。


星期一, 2月 01, 2010

GDP高點出清景氣股的邏輯

GDP高點,只適合出清貴股or景氣循環股,


因為景氣循環股在GDP高點時,有以下風險在:

1.景氣衰退時造成預期營收大減,讓投資價值降低,讓預期報酬降低而形成貴股。

2.景氣衰退時股價大幅修正,甚至跌破買進成本,傷害到本金。

3.高點不進行賣出,波段抱上又抱下,有可能獲利不如高出低進的效果。

而,所有的理論一定都有其罩門在,看待事物不能用100%來盤算。

高點出清景氣股,就要冒"萬一景氣衰退不如預期,之後走大多頭行情,再也追不回"這樣的風險,

老巴的投資生涯中,也常有多年沒有標的物的情形,

因此持股分成5~10檔分散投資,可以減少看錯的風險,一半景氣股一半好學生股,

高點時賣景氣股回收現金等待低點再買進,同時也有避開金融風暴全類股大跌的優點。

而如果你對該產業夠了解,判斷長抱的獲利會更佳,那當然可以超越景氣循環,長抱個十年以上。

就算不知道GDP理論的巴式投資者,也該把"用合理價買進自己了解的好企業"這句話牢記在心,

一直讓身為配角的GDP理論搶走主角的風采,這是我很納悶的一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