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1月 29, 2010

GDP理論於巴式投資的應用

從GDP理論中,將國家視為企業,未來GDP下降就如同預期企業營收衰退,景氣股就首當其衝。


而景氣股的預期營收變少的狀況下,GDP高點的股價自然就達到"貴了需要賣出"的條件。

而穩定股雖然難免股價也會修正,但它的預期營收變化不大,所以就算到了GDP高點也不需賣出(除非預期報酬率實在太低)

因此用巴式投資來看待GDP理論,買賣邏輯仍然是個股的預期營收決定,並不是因為預測股價會向下而賣出。

當然也有人會把GDP高低點視同波段高低點,但那樣就陷入波段操作的迷思,也就沒有所謂的長期投資精神了。



老巴的早期投資是師法Graham,

選股重心全放在怎麼去找煙屁股公司,

而後期因為Fisher的成長股觀念,讓他的投資功力更上一層樓,

因此每個人會隨著投資經驗不斷累績,而漸漸出現新的武功招式,

所以也不必据泥在"XX方法是不是巴式投資"

只要合乎邏輯,而且驗證過後可行,就是好方法,

武功練到最高境界,就是視招式如無物,草木皆可成劍。

星期二, 1月 26, 2010

投資v.s.買菜哲學

一顆高麗菜大概有十元的價值,所以我們會趁它大特價時買來吃。但如果剛好是颱風過後,哄抬成一顆100元,這時候我們會縮手,等待菜價回落。

把買股當成是買菜,首先是要知道自己愛吃的是什麼菜,這樣才不會買到對身體有害的東西,然後就是等待菜價落到可以接受的價格,最好是流血銷價時作大筆買進。

至於什麼時候賣掉這顆菜呢?

當它貴了、壞了,或是有更好的菜出現,

不然就一直抱著,讓它繼續長出小菜苗,時間久了,就發現菜愈來愈多了。

每天去擔心菜有沒有長高,有沒有被蟲咬一口,整天待在菜園裡,不是明智之舉。

投資的本質就是Buy Low And Sell High,

只要恪守這個原則,雖然不會有暴利,但是穩健的讓資金成長,是一件可預期的事。

星期一, 1月 18, 2010

不能相信投顧老師

不動的鐘,一天也會對上兩次,

所以投信只要每天都"上看xx點",

總會猜對個幾次,

然後猜對的那幾次,就會被大肆吹噓。

和電視投顧老師吹牛天天都漲停很像。

碰巧在猜對時進場的客戶,就會好康倒相報,介紹更多的人進場,

直到金融風暴後,全都死光光。

景氣好轉後,大家又忘了教訓,歷史不斷重覆。

自己的錢,還是要靠自己的邏輯來管理,會比較安全。

而邏輯的形成,就是靠多看書、上課,再加上自身的經驗,

只要經過一段時間考驗,確認可以獲利,就不斷重覆去作,

利潤就出來了。

自行創業的風險

目前大家在路上見到的商店或企業,其實都是適者生存留下來的結果,




但台灣人總是有一窩蜂的衝動,



看到蛋塔店好賺,就一堆人去開,



類似的東西有網咖、保齡球館、早餐店、雞排店.....之類的,



可是都沒先想過為什麼那些店活的下來,



"因為覺得應該會賺,所以就創業"------>這不就是"因為直覺xx個股會漲,所以買進",下場通常很慘。



這時候就可運用巴式投資的思考來分析,



能活下來的,通常是有其獨占性(方圓百里就此一家or獨家口味),或是薄利多銷的經營方式、或是多角化經營能力......等特色存在,



才能保持高而穩定的ROE。



所以創業不是不行,



而是要先問自己,有沒有能力去保有長久經營的特色,



如果沒辦法,就是代表能力還不足,



這時候要作的是先提高自身能力,例如開飲料店前,先去當工讀生磨一陣子,



不然隨意亂創業,就和買樂透一樣,成功機率很低。

不知該不該賣時,就賣一半吧

假設投入資金是100元,


全部梭哈,就是槓桿倍數為1,

因此漲10%就賺10%,跌10%就賠10%。
如果只投入50元,
漲10%對於本金來說是賺5%,跌10%對於本金來說是賠5%,
槓桿倍數為0.5。
賣掉一半,就是把槓桿變小,也就是讓本金的漲跌幅度變小,
就像是開車時車速放慢,可以有多一點時間思考。

波段操作v.s.長抱

波段操作理論上會有更高的績效,但是要看標的物來決定是否適用。


好學生股之所以要長抱,是因為它在熊市時跌幅相對較小,與其猜頭猜底浪費手續費且又吃不到魚頭魚尾,倒不如完整的吃下整段漲跌幅,但前題是買的成本要夠低,如果用高價買進好學生股,長抱下來還是賺不到錢。

景氣股,在熊市時會有很大的跌幅,所以GDP高點賣出,有蠻大的機會可以在GDP低點時,用更低的價位接回,而得到比長抱更好的績效。

好學生股就視同銀行定存,只要定存利率還ok,且這家公司營運穩定,就繼續抱,不必理會GDP高低,享受複利效果。

景氣股在GDP高點"分批"賣出,雖然沒人能賣在最高,但是平均下來是賣在偏高的價位。而回收的現金就等待下次低點再買回,達到手動複利的效果。